【对话背景】
教育改革牵动人心。在这一重要领域的改革中,公平无疑是一个基础性话题。理念上的教育公平如何对接实践中的教育均衡?普遍性的教育公平如何在具体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落到实处?教育公平的实现中政府和社会如何形成合力?我们请到刚刚卸任的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共话教育均衡问题。
“教育公平具有现实针对性,这包括了起始性公平、过程性公平、结果性公平。”
“在发展理念上要‘有教无类’,民办公办一视同仁,促进二者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是基础
本报评论部:我们国家在学人口超过2亿,可以说是在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但有人认为,教育公平只是一个理念,难以落到实处。自2008年起,您担任云南省教育的“当家人”4年多时间,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罗崇敏:现代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公平,以人为本。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我们基层的履职者也在全力推进教育公平。我认为教育公平具有现实针对性,这包括了起始性公平、过程性公平、结果性公平。
以云南为例,我们今后10年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即“三个共同目标”:使云南教育与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使云南的孩子与全国孩子共同成长,使云南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享受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教育公平。
要推进教育公平,首先要扩大总量、调整结构,这样能让更多孩子有公平的基本教育机会。其次是要加强学校现代管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缓解因为质量不均衡而产生的择校等问题。
本报评论部:中国国情复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教育方面的政策,也不太一样。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方面,有什么难处,又有什么经验?
罗崇敏: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去年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是624亿元。这数字不小,相当于我们5块钱中就有1块多投在教育领域。中央对云南的教育也很支持。不过,云南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要说难,就难在即便中央和省里对云南教育的支持很大,但钱还是不够。
另外一个难点,是我们“点多、面广、战线长”,现在还有几千个市以下的办学点,做到“公平”的难度很大。有什么破解之道呢?我们的一个办法是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科学分析、合理规划来收缩校点。这几年撤销了324所中小学,另外撤了8000多个市以下的点。先建后拆,拆了以后还要加强管理。我们努力建设寄宿制学校,西方发达国家在寄宿制学校学习的学生是“贵族”,在云南却是贫困地区、落后地区、农村的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另外就是,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国际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不能把民办学校工具化
本报评论部:如果说教育公平是一种价值目标,那么,要在现实中尽可能地接近公平,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罗崇敏:实现教育公平,前提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我们的教育均衡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等等。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还得从根本上努力。从云南的实践来看,我觉得有几点比较重要。
首先是要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和教育部签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重点任务落实下去。
其次是调整教育投资结构。要把教育投资重点放在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增加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总量。同时,在有条件的城市地区,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教育,包括民办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通过调整民办和公办的教育资源结构,调整教育资源的投资结构。
第三是进一步健全资助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资助体系、生活补助资助体系,还有困难补助体系建设。去年云南投资了157亿元,使700多万学生得到了资助。
本报评论部:您刚刚提到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教育,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上,民办教育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罗崇敏:如果仅把民办教育作为增加教育资源的一种补充的话,是把民办教育的发展工具化了。这样就容易带来恶性循环:把民办教育工具化,民办教育也把教育工具化。怎么理解呢?如果把民办教育当做工具,就只是用它来吸引投资,而投资机构也自然会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这样就达不到我们发展民办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认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变革办学体制、注入教育活力、提高教育竞争力、提升国家教育素质的一种战略选择。不管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都是我们民族的学校;不管是民办教育、公办教育,都是我们中国的教育。
在发展理念上要“有教无类”,民办公办一视同仁,促进二者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准入体制上要“有教无类”,让更多有志于教育的社会人士将自己的实业资本转入教育资产兴办教育。在教师待遇上要“有教无类”,建立统一保障体系,打通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教师的“立交桥”,使人才能在两类学校之间自由流动。对学生同样要“有教无类”,社会要以公平的眼光看待两类学校的学生。
特别是,教育管理方面也要“有教无类”,不能对公办教育是一套管理,对民办教育是另一套模式。我刚到云南教育厅时,相关机构还叫“民办教育管理处”,我把“管理”两个字取消,叫“民办教育处”,它体现的就是公平。当然,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都要统一依法进行管理。
压力产生的动力是改革的源泉
本报评论部:教育改革事关千家万户。您任职期间,推行了“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和中考、高考等多项改革。在进行这些创新和改革时,是否有压力呢?您如何对待这些压力?
罗崇敏:的确会有压力,但压力会使我产生更多的动力,这才是我们推进各个方面改革和发展的源泉。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的潮流势不可当、也不可逆转。改革必然要承担风险,要面对种种挑战,特别是要面对这些压力。
我和我的同事们所走过的改革之路,整个过程都是要承担一种责任。改革的出发点、动机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改革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责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产生一种动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在改革的过程中,来自于方方面面对我的不理解你都要理解,但是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最终目的一定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个人的私利,更不是作秀。
正如我在卸任讲话中谈到的,我非常幸运,遇到了一个充满变革而富有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和我所从事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履职过程中,我总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力求表达人类的信仰、国家的意志、民众的立场和个人的情怀。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甘肃114招生网 –甘肃招生考试信息网,甘肃高考政策,甘肃高校推荐,甘肃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1.98242]